
RWA:币圈新韭菜收割机,还是财富自由新大陆?

引言:YZi Labs 投资 Plume Network 引发的 RWA 赛道思考
继上一篇探讨了东西方视角下对市场的不同看法之后,今天我们正好借着 YZi Labs 官宣投资 RWA 平台 Plume Network 这件事,来深入聊聊我近期观察到的 RWA(Real World Assets,现实世界资产)赛道的新变化。
RWA 是否具备真实的应用场景 (PMF)?
或者说,RWA 是否真的能找到产品市场契合点 (PMF)? 这里,我们首先要排除掉已经找到 PMF 的美债上链稳定币赛道,比如 Usual、MKR 等。目前,争议最大的就是美股上链。很多人认为,美股上链完全是多此一举,真正想炒美股的人自然有自己的渠道,而且链上随便一个标的的波动性都比美股大,根本没必要来链上玩股票。
美股上链的意义:不仅仅是交易渠道的拓展
对此,我持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美股上链是有其意义的:
渠道拓展: 诚然,很多资产雄厚的大佬都通过富途、FirstTrade 等平台进行币、股票、黄金等多元化投资。但我相信,币圈里的大部分散户并没有美股账户。链上美股交易至少可以无门槛地打开他们的购买渠道。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USDT/USDC 等稳定币的总市值越来越大,这本身就是美元霸权相对传统金融的另一种扩张方式。如果 Crypto 通过稳定币 + PayFi + 类支付宝体验的智能钱包,有朝一日真的走向了大规模采用 (Mass Adoption),你认为美国是否愿意让全世界来接盘美股?世界上大多数其他国家的人,是更愿意花费几天时间在各种银行券商开户,购买自己国家半死不活的股票,还是像淘宝购物一样简单,对着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七姐妹一键下单投资?
应用场景举例:Meme 币交易者抄底特斯拉的痛点
应用场景: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你作为一个 P 小将,最近靠炒 Mubarak 大赚了 10 万 U。你心知肚明 Tesla 最近股价腰斩,是个抄底的好时机,然后你想要把这 10 万 U 换成特斯拉的股票。
即便你有美股账户,你也得先把这 10 万 U OTC 成法币,然后通过银行将法币发送到券商的账户,再在券商那里开始买入。这一套流程下来,基本需要 3-5 个工作日(我 17 年在接触比特币之前,在澳洲通过 FirstTrade 买过美股,单是 Swift 转账过去就要 4、5 天,还要收取几十美元的手续费)。如果哪天 Tesla 涨了,你想卖掉换成 BTC 或者 U,这套流程又得再来一遍……
想象一下,如果链上有美股,你 Meme 币赚的 U 可以秒换成 Tesla,这种摩擦成本的减少,真的不是一点半点,而是 10 倍甚至百倍级别的体验提升。
哪些 RWA 资产适合上链?
同样,已经证明过自身价值的 T-Bill(短期国债)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其他的 RWA 资产是否适合上链,其实取决于具体的目标用户群体是谁。
To C 端:股票是最容易被接受的选择
对于 To C 端(面向消费者)来说,股票无疑是最适合的。 大多数散户大概率没有接触过一级私募股权。 就算你把一家非上市企业的股权 Tokenize 上链,估计也没几个人能够做到看得懂 + 买入 + 长时间持有。 还有像是 Centrifuge 上面那些私人信贷抵押品,比如房地产市场的过桥贷款、企业应收账款的借贷等等,同样不适合于 To C。 绝大多数 C 端用户唯一熟悉的,应该就是股票。 To C 更多的场景,应该是把一项资产针对之前没有渠道购买的用户通过链上来打通,这是一个从 0 到 1 的过程。
To B 端:降低摩擦,提升效率是关键
而对于 To B 端(面向企业)来说,可以 Tokenize 的东西就多了很多。 但相对于 To C 的从 0 到 1,To B 端应该更多是一个减小摩擦的从 1 到 100 的过程。 正如一级私募股权原本就在一些机构和高净值投资人之间流通,放在 Centrifuge 上的过桥贷款抵押,拿去银行大概率也贷的出来钱,只是这个流通过程相对繁琐,摩擦较大。 放在链上就像 PayFi 之于 Swift 一样,可以实现用户体验和流转速度的大幅增强。
说到这儿,我想起来去年聊过一个 RWA 项目,人家母公司就是美国排名比较靠前的资管机构。 他们打算基于自己资管平台上客户的一级股权,比如马斯克的 SpaceX,以 Token 的形式发行在他们自己的交易平台上。 这样 Token 可以轻易地流通和换手,最终 SpaceX 上市时直接一次性结算。 所以 To B 来说,除了针对的交易用户受限于机构和企业,发行的主体其实也相对受限。 就像上面那个例子,除非你自身手里面就资管了 SpaceX 的大量股权,否则你单纯只是一个 STO 或者 RWA 平台,你想吸引 SpaceX 股权持有人来你这发行代表 SpaceX 股权的 Token,其中牵扯到资源合作、法律条款等各方面,摩擦又大了好多。
中间态:IP 上链等仍在探索阶段
还有很多中间态的,可 To C 也可 To B,比如像是 Story Protocol 的那种 IP 上链,亦或是某本小说的版税、某部电影的票房、某个游戏的销售这些东西 Tokenize 化,感觉目前还在早期的探索阶段,需要一个一个去试,去证伪。 像是影响力 Tokenize,FT 失败了,Kaito 则相对成功。 名人时间 Tokenize,http://Time.Fun 火了没几天就销声匿迹…… 这些东西得慢慢来。
RWA 的解决方案演变
还是以美股为例,我们来看看 RWA 解决方案的演变。
过去的合成资产方案:为何失败?
过去的解决方案基本以合成资产为主,代表是 SNX、Terra 的 Mirror,以及 GNS。
这条路目前来看基本被证伪。 上述三个平台也早早就下架了之前上的合成美股资产,原因有二:一是大家对于拿稳定币或者本币(SNX 这种)合成出来的“假资产”兴致不高,你看 BTC、WBTC、SNX 的 SBTC 三者的体量对比就能看出一二。 合成资产,讲真还不如 WBTC 这种“映射资产”让人拿着安心。 二是当年 Sec 动不动查水表,虽说合成资产是假的,但 Sec 要查你根本不需要理由,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些个平台也都纷纷下架了这些合成美股。
现在的美股上链方案:合规 Broker Dealer 路线 vs. Issuer 发行模式
现在特朗普上台,Sec 主席一换,目前这方面的监管明显比前两年好太多。 新的美股上链目前看到了两个方案:
合规 Broker Dealer 路线: 用户在链上买入代币化股票的瞬间,触发链下合规 Broker 在美股市场相应的操作,本质上跟 Robinhood 上下的单,是由 Citadel 在股票市场“代买”一个道理。 好处是你买到的股票,是“真股票”,或者说至少是由这个 Broker 1:1 真实 Back 的,有点类似于 WBTC 之于 BTC。 坏处就是交易时间完全跟着股市走,没法像 Crypto 那样 24x7, 你还得建立对这个 Broker 或者平台的信任。 再就是卖出的时候会触发一个 Taxation Event,美国公民可能需要提交税务相关的表格,非美国公民也至少得做 KYC 之类的,比较麻烦。
Issuer 发行模式: Ondo Global Market 的做法,翻了下他们的文档,他们本来是想走上述的 Broker Dealer 路线的,后来改成了类似稳定币的做法,即允许他们合作或者 Authorize 的 Issuer 去直接发行代币化的股票(就像 Tether 发行 USDT,Circle 发行 USDC 一样)。 感觉好处是更加灵活,有可能摆脱美股交易时间的限制,最终通过 Issuer 在某个时间结算即可。 坏处就是大概率只能针对 Non-US 用户,美国用户用不了。 再就是会不会出现不同 Issuer 发行的同一只股票的不同 CA(就像一个新链不同的桥过去的 USDC 彼此互不兼容一样),这些具体细节文档没写,毕竟产品要明年才上。
Plume Network:RWA 平台的框架式解决方案
最后像是 Plume 这种 RWA 平台,感觉更像个 Framework,里面包含了 KYC/AML,数据的存储 / 执行,共识,ZKTLS 的验证等等,理论上可以让合作机构来这边发行各种 Tokenized 的 RWA 资产。 这个就又回到上一个“哪些资产适合上链”这个话题,不再赘述。
RWA 近期风向观察
如果你留心观察的话,RWA 的风这两个月其实吹的挺猛的,我随便举几个我观察到的“新闻”
上面说的 Ondo 计划年底或者明年推出 Ondo Global Market,链上股票市场,还有 Ondo 最近跟特朗普的 WLFI 走的很近,会有合作
Sui 最近也在抱 WLFI 的大腿
Frax 积极拥抱 Cedefi,最近推出了 frxUSD,是跟 BlackRock+Superstate 的合作
Ethena 今天新发布的产品 Converge - 主打一个他们认为区块链最重要的两个场景之一 - Storage and settlement for stablecoins and tokenized assets
AAVE 打算发一个新币 Horizen,引发社区轩然大波,Stani 亲自出来澄清 - “Horizen 计划旨在补齐 Aave 当前缺失的 RWA 业务板块,该计划有望在 5 年后实现对 Aave 现业务线的收入反超”
韩国金融服务委员会 2025 年 2 月份发布一个 Release,打算分阶段允许公司实体进行虚拟资产交易。
我从韩国的圈内朋友得知,韩国有可能重启 STO(RWA 上一个周期的叫法)的计划。 你想,允许“企业实体交易虚拟资产”,这必然不是让你企业来炒币的,肯定是为了把一些现实金融的资产代币化成“虚拟资产”,好在公司之间流通设计的啊
YZi Labs 今天官宣投资了最近风头正劲的 Plume Network RWA 平台
结论:PayFI + RWA + Web2.5 Consumer APP 或将成为下一个主赛道
这些消息构成的 Momentum,我们总不能视而不见。所以我个人目前对下一个 Circle 的主赛道观点,是 PayFI + RWA + 类 Web2.5 的 Consumer APP。至于 AI + Crypto,只能说有希望,依旧在聊 + 观察。等我写完下篇“ETH 和 Solana 上一些值得一说的东西”之后,单独再写一篇近期对于 AI + Crypto 的思考,作为这次大合集的第四部分收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