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正股份豪赌半导体:自救还是豪赌?

至正股份豪赌半导体:一场高风险的自救?
至正股份这波操作,简直像个连年亏损的赌徒,试图一把梭哈翻身。35亿收购AAMI,听着是不是很刺激?可别忘了,这家公司本身就是个“病号”,指望吞下一个“壮阳药”就能脱胎换骨,我觉得悬。
剥离“包袱”,就能一劳永逸?
先说这至正股份,主营线缆材料,听着就没啥科技含量。2022年就开始亏损,估计管理层也坐不住了。于是,就把亏损的线缆业务——至正新材料——当“包袱”一样甩出去,美其名曰“聚焦半导体”。这种“金蝉脱壳”的戏码,在A股见怪不怪了。
但问题是,一个企业如果缺乏核心竞争力,换个赛道就能立马起飞吗?至正股份之前在线缆行业都没混出名堂,难道摇身一变,就能在技术密集、竞争激烈的半导体领域呼风唤雨了?
高溢价收购,风险有多大?
这次收购的核心是AAMI,一家做半导体引线框架的公司。这家公司确实有点来头,号称全球前五。但关键是,AAMI的评估值高达35.26亿元,相比净资产增值了近19%。这种高溢价收购,在资本市场并不少见,但背后的风险也不容小觑。
你想想,如果AAMI未来的业绩达不到预期,这多出来的溢价就要计入“商誉”,一旦商誉减值,至正股份的业绩立马就会受到拖累。而且,AAMI这几年的盈利能力也在下滑,2022年、2023年和2024年前9个月,毛利率分别为22.60%、13.77%和12.36%,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实控人王强,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再说说至正股份的实控人王强,这人也是个“资本运作高手”。2020年入主至正股份,背后还有个“深圳市国弘半导体发展有限公司”,听着挺唬人,但实际实力如何,还得打个问号。
我总觉得,王强可能更擅长资本运作,而不是半导体技术。通过一系列的并购、重组,把至正股份打造成一个“半导体概念股”,然后推高股价,从中获利。这种“讲故事”的模式,在A股市场屡见不鲜,但最终能真正做成产业的,却寥寥无几。
AAMI:真的是“香饽饽”吗?
AAMI这家公司,虽然号称全球前五,但引线框架这个行业,本身就面临着技术变革的挑战。随着先进封装技术的兴起,传统的引线框架可能会被逐渐替代。这一点,至正股份自己也在公告里承认了。
被边缘化的引线框架
打个比方,引线框架就像过去用的胶卷相机,虽然现在还有人用,但主流已经是数码相机了。如果未来先进封装技术真的取代了引线框架,AAMI的价值可能就会大打折扣。
深度合作:是蜜糖还是毒药?
这次收购,还有一个亮点,就是ASMPT Holding(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封装设备企业)将成为至正股份的股东。表面上看,这是强强联合,可以带来技术和市场的协同效应。但实际上,也可能埋下隐患。
ASMPT Holding虽然承诺不谋求至正股份的控制权,但它毕竟是AAMI的老东家,对AAMI的业务非常熟悉。如果未来双方在经营理念、战略方向上出现分歧,至正股份的话语权可能会受到限制。到时候,是合作共赢,还是被“架空”,还真不好说。
总而言之,至正股份这次豪赌半导体,风险与机遇并存。如果一切顺利,或许能成功转型,迎来第二春。但如果稍有不慎,也可能陷入更大的困境。至于最终结果如何,只能交给时间来检验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