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虹AI电视:创新还是炒作?

长虹的AI电视,是创新还是炒作?
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长虹控股集团董事长柳江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分享了长虹在过去一年的成绩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全球首款AI电视”的推出。且不说“全球首款”这个头衔是否经得起推敲,单就长虹在电视上强行嫁接AI的做法,就令人感到迷惑。
冰箱压缩机第一,然后呢?
柳江提到,长虹冰箱压缩机销量连续12年保持全球第一。这确实值得肯定,但压缩机终究只是产业链上游的零部件,对于消费者而言,更关心的是整机产品的体验。如果核心竞争力仅仅停留在零部件层面,那么长虹在家电市场上的话语权,恐怕并不像其宣传的那么光鲜。更何况,全球第一的销量背后,利润率究竟如何?是靠低价走量,还是靠技术溢价?这些关键信息,在报告中却被巧妙地回避了。
AI电视,噱头大于实用?
2月13日,长虹电视接入DeepSeek,号称可以在“深度思考”和“快速响应”两个版本之间切换。但稍有常识的人都清楚,目前的AI技术,在电视上的应用还非常有限。所谓的“深度思考”,无非是一些语音助手的功能,或者根据用户喜好推荐内容。这些功能,其他品牌早就已经实现,并且体验未必比长虹差。把这些功能包装成“AI”,难免有炒作之嫌。
更令人担忧的是,过度依赖AI,可能会让电视的本质功能——显示效果被忽视。要知道,一台电视的核心价值,仍然在于其画质、色彩还原、响应速度等基本参数。如果只顾着往电视里塞各种花里胡哨的AI功能,却忽略了显示效果的提升,那就是本末倒置。
数字化转型,别只盯着智能工厂
长虹智慧显示工厂入选全国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这当然是好事。但智能工厂,只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产品研发能力、优化供应链管理、改进客户服务?如果只是把工厂改造成机器人流水线,而忽略了其他环节的数字化升级,那么这种转型,只能说是半吊子工程。
“以旧换新”,是机遇也是挑战
不可否认,“以旧换新”政策对家电企业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机遇。长虹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四大类产品合计零售同比增长36.3%,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但机遇往往伴随着挑战。如何确保回收的旧家电得到妥善处理,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如何防止企业借“以旧换新”之名,哄抬价格、以次充好?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引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 希望长虹在享受政策红利的同时,也要遵守法律法规,诚信经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