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WC 2024:中国制造的进阶与AI的应用困境

硬件产品:世界工厂的进阶之路
今年的 MWC 巴塞罗那,与其说是通信大会,不如说是中国制造的展示大会。满眼望去,尽是中国厂商的身影,从手机到无人机,从AR眼镜到四足机器狗,简直要包揽全球消费电子市场。
谷歌和三星也展示了他们的最新款手机和MR眼镜,但总感觉少了点诚意。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小米的无人机空中广告,这在欧洲简直是“降维打击”。国外品牌在创新上似乎有些乏力,反倒是中国品牌,在产业链的加持下,展现出了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创新活力。
不过,中国厂商内部也出现了分化。一方面,是那些来自浙江、广东、福建的小电器厂和零部件加工厂,他们才是真正的“世界工厂”,靠着低价和灵活的定制能力,在全球市场寻找商机。我在展会上甚至看到了山寨版的华为 Pura 70,不得不感叹中国制造的速度和模仿能力。
另一方面,是像小米、传音这样已经打响名头的品牌,他们开始讲述“高端”的故事,试图刷新外国人对中国品牌的认知。小米的 SU7 Ultra 在国内的火爆,也让卢伟冰有底气在 MWC 上宣布出海计划。而小米展示的“外挂镜头”,更是让我看到了中国品牌在影像技术上的野心。虽然成本高昂,但这种探索精神值得肯定。
最让我震惊的还是传音,这个曾经靠“黑人美颜”和“BoomBoom外放”闻名的“非洲之王”,如今也开始涉足笔记本电脑、AR眼镜,甚至四足机器狗领域。这是要学习小米,打造“传音杂货铺”的节奏吗?
总而言之,中国厂商正在从“世界工厂”向“创新中心”转型,这种转变是值得骄傲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低端市场依然存在,山寨现象也屡禁不止。中国制造要真正走向高端,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
AI 的喧嚣:中美领跑与应用困境
如果说硬件产品是中国厂商的狂欢,那么 AI 则是全球科技巨头的竞技场。在 MWC 上,AI 几乎无处不在,每家厂商都在谈论 AI,展示 AI 应用。甚至有外国同行开始询问硬件厂商的产品是否接入了 Deepseek。这种变化让我有些惊讶,过去,中国在AI领域与美国差距明显,但现在,似乎连外国人都认为中国 AI 已经可以与美国并驾齐驱了。
谷歌在 MWC 上展示了 Gemini 大模型,IBM、富士通等 IT 基础设施厂商也推出了自己的 AI 商用方案。就连普华永道、德勤这样的会计师事务所也来凑热闹,展示他们在 AI 领域的尝试。日本的富士通更是令人意外,他们竟然把自家研发的 ARM 处理器拿出来与 AMD 合作,试图在 AI 芯片领域分一杯羹。
高通也推出了名为“Dragonwing”的 AI 解决方案,并以物流园区火灾预警为例,展示了 AI 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相比以往的人工监督,AI 确实可以大大提升效率。
国内厂商也不甘示弱,荣耀宣布全面转型为 AI 终端厂商,真我展示了图像消除、大模型语音助手、AI 摘要等 AI 功能,努比亚也在新机上展示了接入 Deepseek 的语音助手。联想则带来了一个类似蔚来汽车“NOMI”的实体智能助手。
然而,这些 AI 应用大多停留在用户侧,我们已经有些审美疲劳了。直到我逛到华为的展区,才看到了一些 AI 在其他角度的应用。华为将 AI 功能与电信设备相结合,推出了企业园区网络诊断工具,可以精确诊断网络故障,并给出修复建议。此外,华为还展示了一款具有“环境探测能力”的 WiFi 接入点,可以用于病人跌倒检测、人走自动关灯等场景。这些应用充分利用了现有的基础设施,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在我看来,MWC 2025 已经“太不通信”了,与其说通信技术已经走到尽头,不如说通信技术对于我们目前的使用场景来说,“边际效应”越来越明显了。AI 时代的通信产业,或许应当是如今看起来的这样,越来越多的基础设施开始与 AI 融合。未来,“AI 基站”、“通感一体”等新概念有望落地,AI 和通信产业将真正互相成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