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uthor

AI盛宴:中国押注人工智能,普惠全球狂想曲?

AI盛宴:中国押注人工智能,普惠全球狂想曲?摘要: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会聚焦人工智能普惠包容发展一年一度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再次在北京拉开帷幕。2025年3月23日至24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会聚焦人工智能普惠包容发展

一年一度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再次在北京拉开帷幕。2025年3月23日至24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这场盛会,汇聚了政、商、学界精英,共同探讨中国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AI)连续两年成为论坛关注的焦点。如果说去年的讨论侧重于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治理,今年的议题则更加聚焦于人工智能的普惠包容发展,展现了对技术落地和广泛应用的更高期望。

专家观点:人工智能普惠发展更注重技术落地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教授,在“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专题研讨会”后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 “人工智能普惠包容发展更聚焦于技术如何落地,不仅能让中国的老百姓从中受益,更能让全世界的老百姓都从中受益。” 他的观点精准地概括了今年论坛在人工智能议题上的核心转变。

治理与发展并行:人工智能治理体系日趋成熟

当被问及为何今年论坛弱化了“治理”主题时,薛澜坦言,治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始终与发展相伴而行。 现阶段,中国已经建立起相对稳定和成熟的治理体系,这为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环境。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智能”信号:人工智能应用前景广阔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智能”,例如“人工智能+”行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 在薛澜看来,这充分表明人工智能技术日趋成熟,并具备了广泛应用的可能性,预示着巨大的市场机会。 薛澜解读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突破局限,重构生产函数

在新质生产力方面,薛澜在研讨会上发表了深刻见解。他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在于通过革命性的科技创新,突破传统生产要素的限制,重构生产函数,从而形成指数级的增长动能,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1到100的产业转化以及100到N的完整生态重构。为了更清晰地阐释新质生产力的特点,他列举了三个生动的案例:

案例一:光伏产业的跨界创新

他首先提到如何穿越产业壁垒,实现不同领域产业创新的跨界盈利。 中国光伏产业的崛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相关企业巧妙地运用工程思维重构创新链,将半导体行业的研磨工艺创造性地应用于金刚线切割技术, 使得碎片率从15%大幅降低至0.1%, 从而显著降低了单片成本,并最终推动了光伏电价的下降。

案例二:人工智能与生物化学的跨域融合

第二个例子是如何打破学科的结界,通过跨域融合催生颠覆性场景。 人工智能模拟蛋白质结构的能力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通过图神经网络模拟5.2亿种蛋白质折叠路径,再结合自动化机器人每小时完成1200次实际实验的反馈修正过程, 将计算科学、生物化学和控制工程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生产底层代码的重构,极大地推动了创新。

案例三:深圳光子行业的制度创新

第三个例子是如何重塑创新土壤,利用新型制度设计来滋养长周期创新。 近年来,深圳光子行业发展迅猛, 其背后是制度创新的跃迁,实现了组织模式的变革和风险分担机制的优化组合。 传统的学术圈相对封闭,而市场化的企业往往追求短期盈利。 深圳的实验室创新性地实施了双PI制,由一名院士和一名企业家联合主导创新项目, 从而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 此外,深圳还首创了科研众筹保险池, 通过政府出资、链主企业配资和社会资本跟投的方式,分散研发风险,解决了企业不敢投入长周期项目的难题。 以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构建崭新的生产力发展空间

通过以上案例,薛澜强调,运用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实际上是在构建一个崭新的生产力发展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不同领域的创新可以跨越产业壁垒,人工智能等使能技术可以突破学科界限,实现新的整合,而机制创新则可以集成,为创新积淀丰沃的土壤。 正如一位硅谷创投大佬所说:“伟大的创新从来不是解决已有问题,而是重新定义生产力本身。”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78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